岂待其发见而扩充之乎?孟子所谓扩充云者,平日从事于斯,以其所不忍、不为,而达其所忍、所为之谓。
清代姚鼐则全面发挥了《周易》关于刚柔的论述……这些都能给我们深广的启发。柔和的儿女情和阳刚的风雷气,都是可贵的美。
他热烈赞扬刚健不挠,发为雄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歌颂生命不怕死,在死的面前笑着跳着,跨过了灭亡的人们向前进。有人以为灭尽异己才好,其实那样只能导致贫乏单调,自趋灭亡。这个道理太正确,太深刻,太精彩了,可惜有的人就是不懂,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周易》虽不谈创造,但分开谈创与造,常说动词生,就是要有创造之新。(《系辞上》)这是把天地宇宙自然与生命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生命是在天地永恒运动中不断变化的。
《天道》说的: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从夏代起,按照季节种植农业,称行夏之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有时域、空间和功能、作用上的差异,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在瞩目关切的内容领域、观点见解、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诸多通达相融之处,具有贯通融会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思想精髓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时,要求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对于精华糟粕兼具的传统文化,我们党历来采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同志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将实事求是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的修身养性理念,互补空间宽阔,定能助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人的发展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领域实现进一步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缘于其科学属性、真理体系、实践旨趣,缘于其唯物立场、辩证思维、人民情怀。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结出丰硕成果。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要求我们在学习、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不能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必须在全面掌握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着力运用其思想精髓去联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彼此契合中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威力必将进一步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必将进一步充分发挥。这样的文化精华,必是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一方面,我们自觉礼敬民族历史,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实事求是地整理挖掘,坚决克服无视历史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唯传统至尊的复古主义。
在彼此契合中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我们必须抓住相结合的重点任务和实质性要求,在已有成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二者联通起来进行比照鉴识,确认共通之处,找到差异所在,明晰互补空间,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寓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母体之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内涵的凝聚、精神气韵的表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功能的彰显、动能力量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与理论论述中,巧用中华文化名言名句,激活其内蕴的合理因素,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如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等。列宁将唯物辩证法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认为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以丰富政治智慧服务于执政党治国理政实践、能够以充沛价值思想润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以正心修身理念作用于人的德性养成与素质提升、能够以完备人际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以深厚民族精神凝聚华夏儿女共襄复兴伟业、能够以包容和谐思维推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都是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着力发掘、大力弘扬的精粹内涵。从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这样的层层递进与渐次深化,鲜明地体现出我们党认知思维的深化与鉴识境界的提升。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我们必须在科学辨析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涵、使之由价值判断向事实判定转化过程中,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着力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功能。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角度予以揭示和说明。
这样的努力,既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嫁接联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呈现出愈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以唯物辩证法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应有的当代气韵与时代风采。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需要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亟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引领,亟待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其文化生命力,尤需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与激活来呈现自身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功能。马克思主义则需要不断推进中国化时代化并实现新的飞跃,需要不断彰显自身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作者:商志晓,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进入专题: 两个结合 。
另一方面,我们科学辨析文化优劣,充分发掘其中的优秀内容和精华成分,使历经千百年洗涤冲刷磨炼、得到反复检验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与人文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融世界观和方法论于一体、勇于诉诸行动并志在实践改造、坚守人民立场和社会发展规律,具备了科学所应有的全部要素,是真正具有科学性并把科学性贯彻到底的思维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成果、经典性内容。这意味着要把二者结合好,必须首先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然后再进一步将思想精髓与文化精华联结起来、贯通起来,使两个方面由相互契合走向有机结合。
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必须在彼此契合中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明推进第二个结合深化发展的原则遵循和根本路径,强调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以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这都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给予方向指导和方法指引。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和提出的要求,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对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本性价值,准确领会第二个结合对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性作用,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发展、不断走深走实。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对象和着力方向上,共同瞩目于人类社会及其要素关联、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都推崇思想理念的经世致用与务实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与逻辑、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中,创造性地揭示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内隐到外显、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整而清晰的发展图景和发展路径,以本质联系和规律引导的实践力量与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的逻辑力量,为人类社会发展、无产阶级前途指明了方向、昭示出未来。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汲取中国古代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对立统一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二中庸智慧等,都在认知观点上具有相通性,在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这种差异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二者互为融通的可能区域。如,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看重他们创立的理论体系中的辩证法内容,强调其实践创造的方法论意义,视为我们研究历史的指南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至上性和优先性的强调,与追求知行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真理属性之中。作为揭示客观世界本质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作为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改变命运、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自然、社会、思维等各个领域充分展开,展现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向度,构建起一个内容丰富而大气磅礴的真理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缘于其科学属性、真理体系、实践旨趣,缘于其唯物立场、辩证思维、人民情怀。
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进一步结出丰硕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视为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视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就是在文化精华意义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作的凝练概括和精确阐释。
这样的文化精华,必是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这样的努力,既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嫁接联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呈现出愈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以唯物辩证法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应有的当代气韵与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成果、经典性内容。寓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母体之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内涵的凝聚、精神气韵的表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功能的彰显、动能力量的支撑。